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序或者叫做按

在今年2月7日到3月27日之间,我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东西,乱乱的攒在一起,叫做《在涨涨跌跌中成长》。这里有对危机、股市、房子、宏观调控、油价等等的看法。我们都是在这些涨跌的记录中长大的。

目录

(1)传统中的股市与股民

(2)金色年代

(3)谁比谁傻多少

(4)对一酷酷的股市大佬的期待

(5)房房房

(6)我所感知的北京房地产市场

(7)宏观调控那些事儿

(8)油价调整:一个良民的六声叫好和六个质疑

(9)“危机”与看不透的新经济

(1)传统中的股市与股民

股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类似美国梦那样的东西。不分种族、不问出身、不论贫富,只要你有一点点初始资金(少到只要能按照交易规则购买最小的一小手),理论上你可以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是说理论上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当然美国梦总是失望者居多。我在夏威夷的一个类似民族园的地方见到一位来自波利尼西亚的小伙子,他给大家表演爬树、摘椰子、砸椰子。这厮通体漆黑,身手矫健,目光如电。在表演前,他对大家说:“我在波利尼西亚的时候,整天爬树、摘椰子、砸椰子,我想,能去美国改变生活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于是我来了。但是我发现现在我整天还是爬树、摘椰子、砸椰子。”我喜欢他的幽默胜于他的表演。

股票也如此。以需要改变命运才能改变生活的人口比例来看,我感到希望改变命运的人比单纯想赚多点钱的人多。所以我们的市场出人意表的浮躁疯狂、上纲上线。而事实上因此正向改变命运的人可能比负向改变命运的人少。我们社会舆论、经济学家中的一部分声音时常会从道德角度痛扁一下股市,原因也多在于此:他们有满腔怒火的听众。

中国人比其他民族可能更易怒一些。这与中国传统上的幽默不足有关,尤其是对自身处境的幽默感缺失。患不均的意识也更明显,自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的意识却不足。所以在中国很多东西不好玩,一玩就要有人说你玩火。

这样运行的股市常常左右不是人。涨了有人不高兴,跌了也有人不高兴,就没有让大家心平气和的时候。股市与股民最美好的蜜月是2007年。有些人也不高兴,但是好在比较长的时间没有人过分搭理他们,所以蜜月时间比较长。当所谓管理层开始注意各方面声音时不幸听到了这些声音的时候,蜜月结束了。想统筹兼顾是好的,但是也是有代价的。

不是左就是右不允许中间状态的习惯使得我们始终走不到理性的境界。股民如此,由股民行为作为重要组成因素的股市亦如此。由于存在时不时变化的时局与导向,这些声音引导股民的非理性向集体非理性转化,波澜起伏呀,蔚为壮观呀,更乱活呀。

有两位著名美学家(也许这么归类不完整)曾经讨论过告别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状态的意义和可能性。但是他们可以准确的归类于异端。

我们做不到。这也是传统。

[subtitle=]

(2)金色年代

我个人的投资史应该始于1994年。1%保证金比例的国债期货交易令人向往。也就是100元面值的国债1元保证金就买了或者卖了,如果该债券涨到101,你就翻番了或者亏光了或要补保证金了。

其实1993、1994在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方面真的有很多开放,面向个人有外汇、国债等保证金交易形式,投机工具好象比现在多。一些人赚钱了,更多人亏钱了。赚钱的开始学习怎么花钱了,亏钱的有的愤懑,有的振作。世界充满机遇。

我刚刚本科毕业,在校继续读书。学校西门外新开了一家小酒吧,叫“金色年代”。有一些水平颇高的歌手在那里献唱原创或者齐秦、崔健之类象牙塔风格的东西。

我觉得这个酒吧的名字有些意思,一是在大学附近嘛,这种谄媚有助于上客,二是很可能表现着主人对那个年代的感知。不知道他是不是没事从股市、外汇、国债期货中提款,但看起来他的人生在这个年代也很有机会,欣欣向荣,象春天整装待发。

那时的金融市场的活跃主要是对个人投资者打开了大门,而政令尚未形成目前这种一控就死的状态。那个时候的名言是摸着石头过河,白猫黑猫什么的。社会总体福利在提升,一切其他势力的欲望被压制了,因为他们主要靠愤怒的听众。那些其他势力不是建设者,他们是只有主义没有主张的货色,在大的光面前只能躲闪敷衍,只在背阴里露出不悦。

把自由给个人永远是方向但是永远难以企及。在金色年代里,人们不一定有钱,但是他们有希望;人们不一定有知识,但是他们在突如其来的机遇面前渴望知识;人们不一定有素质,但是他们愿意改变。比如,有一些积累的可以买股票,投机国债,没有积累的可以在一群兴致勃勃的人中找到商机,卖盒饭、编书、卖书、做各种印刷品。

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始于这里,一个人头集散的交易所。

自由的门很快因为一次投机事件而关闭。所谓327事件。保证金比例逐渐提高,搞得中小投机者如我兴味索然。一些做反了方向的人在一天一个涨停板中被逼爆仓,死得很惨,比去年的股票行情凶悍得太多了。如果在这种单边行情下敢于螳臂当车,不断补充保证金,结果只有更惨。

直到现在,金融期货居然还在摸索之中。

[subtitle=]

3)谁比谁傻多少

有没有股神?

当然这个问题需要先做定义,比如什么叫股神,如何定义“有”或“没有”。我知道在别的地方,无论是鱼龙混杂的网络还是所谓受某种意识形态管制的正规出版物(这里也可以细分为严肃话题和娱乐话题),没有人会追究这个问题,更不会去定义以使得自己写作的东西带上一丁点科学性的意味。所以我的读者有福了,你们会比看那些玩意有收获。

我把股神定义为总是比大多数人更早发现投资机会并取得更高绝对和相对收益的人。“有”的定义是现实中的存在,而不是传说或者自诩,这要看交易记录。

这么定义下来,答案是明显的,没有股神。

长期看,每个人都有失手的纪录,这显而易见。而且许多自诩股神的家伙的大嘴自己常常暴露自己,靠脸皮厚,当然还有意志坚定,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暴露自己。他们还有一些吹鼓手,压制异己,把早就光着屁股的皇帝托得高高的,坚称衣服是有的。这个“有”与我说的有是不同概念的,它属于不是现实存在的假有。

在寻访股神的过程中我们看来要降低标准。我们把股神的定义修改为经常比大多数人更早发现投资机会并取得更高绝对和相对收益的人。再进一步,我们不看交易记录了,看公开信息吧。

即便如此,仍然找不到股神。原因很简单,大多在公开场所抛头露面的所谓专业的成功人士,光环还是自己给自己加的,用于迷惑不明真相的广大群众,私底下不过是个俗人。当他们期望用虚名欺世以博取利益的时候,马脚总是要露的。

在这些成功人士中,有靠相对收益占据某排名一阵子的,比如基金里的一些所谓明星,然而他们的领先通常靠的不是先知,而是做局,如此而已。

所以事实是放到比较长的时期看,收益率超过平均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不想打击自称了不起的家伙们,我其实只想告诉大家,谁比谁傻多少呢?与其信人不如信己。

最知名大师级人物的金手指其实也不过段誉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何况其他江湖人物?不能深追,一究就出问题。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所谓股神的真实嘴脸。谁要伪装,谁必有鬼。

股票的世界跟国学一样,假恶丑横行。全盘否定可能有偏颇,但对任何一个个体的认可都可能是错误的。

想想真倒胃口。

[subtitle=]

(4)对一酷酷的股市大佬的期待

我认识的人里面颇有一些神人。其中的很多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有关。但是我并不是他们的同行,所以交流起来还比较洒脱。

其中有一位酷酷的股市大佬。从公募基金起家,在06、07年的时候基本傲视同侪。而他的酷酷的特点之一是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做公募的时候绝不沾什么老鼠仓之类。

觉得自己应该多挣点钱,于是辞职了,拉了个私募到香港,时间不长,感到机会成熟,开始放空汇控和港指,挣了一大票。相比很多其他公私兼顾的哥们到香港的狠狠吃了苦头,他对自己的成功不过一笑而过。

后来这位大佬不见了。以他若干年内最高水平的收益率,要拉个把基金很容易。但是他酷酷的特点之二是不营销,不汇报,不披露。这样做本来很惹人烦,却常有资金跟着他要求被修理。可能越酷越神秘越受人待见吧。然而他不拉资金。他觉得烦得慌,跟投资者还要费口舌,要不你就信我,要不你就滚蛋,反正我是不会多跟你扯的,跟你们谈怎么挣钱你们也不明白。

于是他开始生孩子、买房子,以及读书。

这位兄弟本来以读书见长。其貌不扬。实际上是找到了,闲人不用太往上靠。读书有很多好处。看看经济史可以更早的把握趋势,功利的看对选股有好处。很多人看趋势是看主流的意见,但是主流一般都浅薄,所以热点会转换。大佬整的从来是历史性的机会,所以是持续的热点,比别人先发觉,愉快的让人抬轿子。

前一阵子有传说他要出山。一时间在一个圈子里传说要跟随他了。但是我们在Central Park新开的一个餐馆里吃了顿饭,他就做了辟谣。实际上他近期老在外面抛头露面的原因是在搞装修,有时候要在所谓商务区一带吃个饭,被人看见。他并没有看到历史性的机会所以也不会出山,出山也不会去招摇。

这个大佬基本具备了股神的素质。然而我还有一点点不看好他。关键他还是没有遭受过大的损失。一路很顺。好在他也知道这一点。

我想如果他出山,我可能会支持他一点点。我知道他不需要,但是算我的祝愿吧。这个祝愿将一直持续到他遭受灭顶程度的大灾。当大佬被灭顶之后,我打算真正的支持他。全力全心,无所谓是否独家,但是我愿意承担独家的责任。

这个时候,这位股市大佬才会现身为股神。我会连他灭顶后舔舐伤口的时间统一给以支持,与他讨论讨论经济史,谈谈新经济的机会,谈谈货币政策,谈谈全球经济格局,谈谈瓶子(这他是弱项),谈谈足球(不是中国的)。

我正在期待他的失败,只有这样,他才能成熟,挂着股神的牌牌(比关中大侠的还正宗),穿着古装,戴着圆墨镜招摇过市。一定还要酷酷的。

[subtitle=]

(5)房房房

房子是保值的,这个道理是多少人多少年总结出来的,不大可能因为一次危机、一次波动而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我就一直持此观点,去年的房价下跌、房价论战我看着很好笑,并且不止好笑,有些人的嘴脸还比好笑更夸张,无知者无畏状。

对于房子该买还是不该买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个体问题,个体需求、个体购买力、个体判断力、个体议价能力,置业顾问无论推荐你买或者不推荐你买都是出于他们/她们的个体目的,跟你何干?那些打压楼市的或者哄抬楼市的跟股票市场上的大嘴们一样,不过是为自身利益所驱使,还能为大众利益吗?这不是我信与不信的问题,是这些人的嘴脸可憎、本来就不可信。

房子要不要卖也同样是个体选择。主要也是根据自身财务状况、机会成本等因素做出的决定。这其实和价格趋势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比如你换股,并不一定是这支股票不会涨或者要跌了,更多情况下是有更好的投资机会而已。

房价涨、炒房子与民生到底是什么关系?房价涨是长期趋势,这一点也不错,其实也不会改变,阶段性的波动会有,但不重要。底部不断抬高也是不错的。说房价涨有炒作因素没错,但如果炒房炒到有人没房住、买不起房的程度那就过了。有两个相关问题,一是炒房子炒什么品质的,是大众口味的还是精品?二是民生保障的住房是什么样子的?我的概念是这两种需求定位不同,炒房子直接影响民生的可能性不大,而民生受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细分不够以及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不够。

目前要引导的是什么?一是政府职能的明确。大家说多了,我就不说了。二是要保护投资性买房,但要引导。炒房的不一定都精明,他们一旦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就晕乎。要引导他们往高端楼盘里投资,只有核心地区大户型才在任何时候都抗跌。北京有CBD和泛CBD之分,烂涨的时候一起涨,跌的时候差别就出来了。泡沫主要在跟风区域里。

现在北京的状态怎么样?大家不否认的是交易量上来了,而就我所知所感,买卖双方比较容易能够找到均衡价实现成交,从价格水平上看,卖方和买方基本能实现双赢。可能距离市场出清价还有距离,总体来说对卖方还是有利的。

高端楼盘居高不下是另一个特征。这些区域在酝酿下一步上涨。

关于两限房和廉租房的事情,我最近跟一个专门做经济适用房的老总聊了聊,感受还是比较深的。按照他们业内的看法,只有北京、上海以及此前均价10000以上时候的广州有比较好的需求,其他城市商品房价与经济适用房价差距拉不开,所以买卖双方都不大积极。现在只有北京上海可以做。利润大概是销售额(不是投资额)的10%,很省心,收益很好。

兼以考虑到两限房在资源分配过程中的不透明,发展廉租房确实比盖了之后不清不楚的卖合理。

股市和楼市是两个相通的市场。从那些黑嘴大嘴的猖獗程度看,楼市更不规范一些。治理整顿一下对市场有好处。

股市防唱多,楼市防唱空。可以考虑按照这个规则,收拾收拾局面。

[subtitle=]

(6)我所感知的北京房地产市场

这是一个耻于判断房地产价格会上涨的年头。我说年头,而不说年代,原因是我想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把房地产价格上涨置于道德批判的领域是不是很恰当?说会涨的一定是开发商的走狗,说会跌的就占据了关注民生的道德至高地位,批判起对立面来气势汹汹。自以为占据制高点的同志们拧着眉头,很象郭跳跳的样子,虽然这个跳跳贫乏到连跑跑都可以蔑视并且战胜。

三四个自称的剑客在华山之巅论剑,周围有一批面目模糊的喝彩的看客。在江湖的神雕年代,曾有更多的江湖屑小在华山上继承传统,然而很快被大侠们轰走了。当然,之后,屑小们仍然可以在他们的小世界里称王称霸,他们与社会的砥柱并不生活在同一个层面,因此其实真的不用担心他们的民生问题。

我想,关注民生的核心是让所有人成为有判断力的人。我知道这很理想主义,但是为了这一目标,在关注民生的时候最好说你们了解的事情,带着逻辑与智慧,而不是挥舞着手臂,嘶喊着口号,去蛊惑、裹胁尚没有足够判断力的人们,以成就你们的私欲。所以这个对关注民生的理想主义的注解实际上是在期望和要求一种关注民生的合理态度:

1、真实。说你真正感知的,而不是你所认为的大多数人想听的。

2、准确。基础知识扎实、引用数据准确、分析论证不偏不倚。用你自己的思考教会读者怎样思考,用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读者这些知识从何而来、怎样学习。

3、宽容。把事实合盘托出,把判断交给阅读者,不把观点强加于人。

4、谦卑。愿意接受任何批评,择其善者,补己之不足;随时准备修正观点,以便逐渐接近真理。

这些态度似乎已经是上古圣贤才能有的修养了,这个年头的人们做不到这些。更适应轰隆隆的造星、轰隆隆的追星。一部分人自我膨胀,一部分人丧失自我。真实变成娱乐大众的口味,准确变成数字游戏,宽容和谦卑比毛里求斯更加陌生。

扯远了。说说我感知的真实吧。

我只了解北京,别的城市我没有长期居住过,完全不适合议论。我认识的一些香港人很喜欢在北京置业,但是如果没有北京本地人的指引,他们基本上会选择又贵且地点不甚理想的房子。这些人很有投资经验,但是他们不了解。我很大的迷惑在于为什么有人可以纵论全国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走向,也有人天真的希望这种知道分子帮助看看自己所在城市房价的走势。

房子有很多。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会做出适合自己条件的不同选择。房价是严重的讲究结构的。开发商在做盘的时候应该知道自己物业的定位,是给工薪阶层的、富裕阶层的还是给财富榜前100名的。有人想给富人盖楼,这没什么,自然有人给穷人盖,而且政府在里面的作用越来越清晰。对给富人盖房子的老任,其实真没什么好抱怨的,如果他占地太多,盖的太多,多得富人们都不想买了,他就会很失败,会卖不出去,正好穷人们可以捡到便宜。如果大家都盖经济适用房,也就没什么捡便宜的机会了,这又何必。而且有很多开发商是看高端的,竞争比较充分,失败的机会就多。并不是要从道德上批倒他,而是靠市场收拾他。我看到的北京市场,价格跨度大,可以适合各种收入层次。当然,地点是很不相同的。关键问题是,大家在议论房价的时候是不是都在用自己的收入和最贵的物业做比较?这又何必,如果不是别有用心,为什么有人借这种不恰当的比较去鼓动不满情绪?作为有许多粉丝的剑客们,建议你们在这个问题上做矛盾的化解者而不是麻烦的制造者,帮助民众理清头绪,使得他们正常的付出努力、得到收获,而不是以为不公、行为越轨。

这个年头对房价的判断已经严重影响了住宅的新增投资。新盘少了。总的来说供给几乎停止了增长。开发商的投资热情其实是需要保护的,他们的投资对民众收入的增长以及经济状况的变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商人不投资,社会经济就难以进步,社会分层就难以变化,现在的穷人就难以改变他们的经济地位。这个道理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但是很重要。新投资减少的另一个后果是二手房中适应改善房需求的正在慢慢受到追捧。08年底以来,持续大半年的北京地区住房交易量的萎缩有所缓解,很多人感觉到一些较高品质、较大面积的二手房有不少人开始询价。如果前此是每月1个询价,现在基本上是一周2到3个询价,而且价格比07年高点降幅不大。

流动性真的又回来了。股票市场有所好转,一个现象曾经只出现在牛市,但是现在重现了,抢盘,涨停建仓。而且几乎稍有题材,立即有所表现。连总理在国外访问期间都关心股市,至少股市的财富效应被重视了,应该可以提到信心的高度。股市连带的消费与投资的热情可能会有所恢复,但是现实的出路仍然以房地产为首选。我觉得中国走出困境在明年上半年。今年一季度后,房地产市场信心和秩序,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言论秩序、媒体导向会逐步正常化(不会开发商独大,也不会象现在这样不正常的一边倒),二手房交易量恢复,新增投资逐渐出现。房价会稳定,居民住房投资(有人非要在是投资还是消费方面搞个明白,这就基本属于不明白的主儿)正常化,当然,以北京为例,核心地段(CBD、金融街)大户型以及温榆河一带高端独栋会涨幅突出一些。

当市场竞争与论战走到道德批判的阶段,就好比没有人敢说股票会涨的灰心阶段,正是这个市场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每个市场的参与者也应该做出自己的理性选择。市场经济的道德批判不是这么玩的。我很愿意教你们一招,你们不是觉得开发商黑吗,甚至其他什么黑吗,你们干嘛提醒他们降价呢,让他们去冒天下之大不韪,然后让市场规律惩罚他们呗。

但是,当通过这种惩罚,到他们不得不降价的时候,你们猜猜,谁真的能捡到便宜?

[subtitle=]

(7)宏观调控那些事儿

比争论何时经济能够走出困境更重要的是要开始着手研究走出困境后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

绝大多数朋友们在过去的大半年里都在忧心忡忡,这些状态写在脸上,写在字里行间。至今还是如此。

美国人的那个总统在刚刚当选的时候就有同事问我怎么看。我的答复很简单;“那是个骗子。”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他不过是个政客,离他自己宣称的以及人民期望的改变还差两天两夜山路呢。美国的政策出台后,从失望的纽约向东,越过稍有失望的伦敦,到达亚洲,亚洲人民在干活,基本上没时间搭理它,必须有国务卿亲自传经送宝,我们才不得不研究研究,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得上忙的。礼仪之帮嘛。

我的这个同事后来夸我说得准,夸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有不少人在跟风说信心。其实我看他们说得越重,心中底气似越不足。我不去看GDP(李承鹏老喜欢说鸡的屁)的增长率到底能不能8%,我关心的是受外部经济冲击后国内的就业和消费情况,从这两个方面我有信心。

一个重要的观察是,在沉寂一年之后,住房需求有所恢复。无论二手房交易,还是银行按揭贷款大幅回升中反映的新房销售的新情况,以及来自降价先锋万科那边的停止优惠售房的微观信息都在表明这个市场有所变化。

房地产市场的景气比家电下乡对经济的作用更现实更明显。从用电、钢材(建筑用)、煤炭等的需求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好的迹象。我不说8%或者多少,我觉得那样个人心理压力会比较大会影响判断,越要咬着一个目标其实心里越不踏实。我的目标很实在,只要经济运行秩序恢复,就得了。经济体会自我修复自我调整就象它一定时不时会出个周期一样。

我特别想早一点提醒的是,如果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初中国经济走出困境、运行正常了,现在特殊时期的政策如何做出调整?从4万亿投资的情况看,真正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发挥作用的时间应当远超过从现在算起的半年或1年周期,民间投资恢复时,这些政府主导的工程会不会成为对当时宏观经济环境的负面作用因素?那么什么时候调整、怎么做出调整?调整的信号应当如何设定?

过去若干经济周期中的宏观调控的特点是反应滞后、手段单一。这有经验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屡教不改、在同一个地方摔N次跤的问题。这里似乎有一个政治意愿的问题,当说太松啦的声音占上风,说要宽松似乎就不合时宜,而紧的政策是要有作用周期的,一旦暂时无效就乱上猛药,一次比一次狠,一次比一次密,等这些政策效果体现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就被药死了。说这次的外部影响有多大,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外因只是一方面,主要还是我们的郎中脑子比较乱但是药方又太少。

经济管理中的最高技巧是预期管理。这次的外部经济危机,就是几乎所有人都预期同向了,没有任何异议,所以金融产品价格完全崩了,流动性虽然还在但是躲猫猫了,没有交易、没有投资、没有机会。也没有给经济恢复机会。这要靠熬。预期管理不是说要大家预期一致了,而是要避免大家预期一致了,这才有市场。

我们的经济管理者有时候反而为了服从什么而生怕自己与人不一致了。这挺搞笑。

这次是一个机会。大家都在看空,而信心被常常提及,所以我们的经济管理者可以逆大势,做出4万亿的提振。而且中国的经济运行确实没有系统性的问题,按老外的说法,可能要承担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80%了,放松、扩大符合各方面利益。问题还是我上面说的,4万亿点基本踩对,是不是有勇气试试这次的调控搞出个高水平的,在经济尚处困境的时候早做预案、未雨绸缪一下,再踩对一次点,并且试试从此正点呢?

我好象可以算是乐观派中的乐观派了。还是民间的。

[subtitle=]

(8)油价调整:一个良民的六声叫好和六个质疑

  一般来说我不算油价敏感,加油的时候也不看表,说多少是多少。

所以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良民。即便很多人议论油价为什么降得慢涨得快我也不插嘴,怯怯的躲在一边听。

而且我不是非常了解听证制度,反倒总是觉得政府说了的有理,反正参加听证的同志们有很多属于托,而且就算不是托,说完了也没人搭理。说明白一点,我不觉得没人搭理是不合理的,我赞成不搭理他们,反正托与非托分不清楚,干脆全体按托看待也行。

就政府说了算吧,这样有效率,对不对?

我是那天开车到天安门的时候为了躲避警察叔叔拿我走公交道的问题说事儿而躲到一大长溜车后头的时候听说的。首先听到“滴”的一声油箱灯亮了,其次同车的人告诉我油价调了,第三我还不以为然,最后有人要我写篇感想才不得不关心一下。

我感到做一个良民不容易,真的。想捂上耳朵不听,闭上眼睛不看,但是总有事情让人难以不闻不见。良民的特点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嘴的不是良民,多看多听的属于多事即便闭嘴也其心可诛所以断不可以让其混入良民的队伍。

反正事情多到我无法不见,无法不听,良民很难做。干脆说两句。

一是我想有个调整机制是好的。问题在于怎么制定。是某老哥一个人扯扯就算数还是要有个什么程序。

二是我想公告大家存在这么个机制是好的。问题在于什么时候有这个机制的,降的时候是不是没有,涨了才有,以后该降的时候是不是又需要调整这个调整机制所以要慢工出细活,大家权且等着?

三是拿国际接轨说话是好的。问题在于在接轨问题上的趋利避害使人对国际惯例总是心存畏惧。国际惯例不是某些同志的托辞,惯例就是惯例,供求就是供求,接轨就是接轨,老是装样子很不好。所以对老百姓的教育很重要,教育要一贯,惯例、接轨不能今天是这一套明天又变了,唯一不变的是有利于某些与消费者利益不大一致的机构或个人的趋利避害原理,这就有问题了。

四是这种战略性商品的国家控制是好的。问题在于这种商品有一部分市场化需求,而且需要相应的市场主体提供市场化供给。两者到底能不能在某个时候分开?市场的归市场,战略储备性质的归国家,要不然总有人借着双轨不双,实现补贴和暴利的诡异并存。银行以前也部分商业性和政策性业务,下决心分开对大家都好。

五是一些企业参与国际大宗商品的交易是好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总是亏。被忽悠是一方面,有退路、有补贴、有内需方面的垄断是另一方面。总是转嫁给内需,干着干着总会露馅,总会引起矛盾。不好说是水平问题还是品质问题,我在没有证据前倾向认为是水平问题,良民坯子嘛。水平问题好办,就是要办几个水平低的,让大家从无风险的水平低发展到有风险的水平低(看谁还敢低!)。

六是根据国际油价变化适时调整国内油价是好的。问题在于(唉,先不说其他问题了)能不能公示一下到底是我们买了低价油然后随行就市大家共赢还是我们还在消化高价油借国际涨价跟进好减少或者转嫁一部分损失?如果公示会带来麻烦,比如突出了一些同志的蠢,并且因此造成一些其心可诛的非良民在蠢还是品质问题上纠缠不清,我们这些良民也就不要求了,从了呗,反正都是一笔糊涂账。

另外,这个事情,主要是蠢的问题,让我不能不顺便提一下国际货币体系的事情。双手双脚赞成,努力总是好的。人民币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更强势是加强金融实力的重要前提。问题是这么提太招眼,不够韬光养晦。我们没有太多表态的时候,一样可以偷偷摸摸的搞出金融帝国来。以后专论吧。

[subtitle=]

(9) “危机”与看不透的新经济

  今天说危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主流的文化人儿们把危机解释成危险与机遇的并存。按说主流圈子里有知书达理的,打小也学过汉字,咋那么异口同声的说错话解错词呢?

所谓危,没什么大错,危险、危难的状态,机就错了,它常常做“关头”、“时刻”讲,也常常意味着“枢纽”、“关键”啊。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危难的关头,或者理解成比危险更危险的所谓特别的危险危难状态,哪里来的机遇之说。机关、机要,还有机遇本身,都要这样理解。

这一错可就对很多事情的判断产生问题了。危时并不必然有机遇,如果认为我们自己的老祖宗辩证,非得把危机搞成从来就如此的带有两者并存,很容易认为从古至今一直有危自然有机,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忽视在危险、危难关头变危为机遇的技巧、手段了。

危不必然有机。危的关头,危所附着的事物多半不会有机遇,机遇是赋予从危中转化而来的新生事物的。不分清危机和机遇,把他们视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看不到其中的对立关系而不是同一关系,在处理危机时期的事情的时候是会犯错误的。

说白了我给大家讲那么些话不是我闲得慌要咬文嚼字,我是要告诉大家看待目前经济形势的两个重点:

一是现在的危机时会把旧的经济结构,包括全球经济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国内经济的地区和产业结构,全部做颠覆性重建的,旧的维系不了,按照旧的思路理解投资、理解经济政策是没有前途的。不要期望这个危中有哪个机,指望几月几年过去,我们还能按习惯的理念去做生意,包括实体的和金融领域的,包括投资房产、股票之类。也许这次危机对重建的推动还不一定够,但至少会使其启动,并且在恢复过程中逐渐推陈。

二是在这个危机中孕育的机遇是前所未见的,所以也不是我们能够轻易判断的。把握了机会的人将在新的周期中坐收厚利,而其他后知后觉者只能蹭点汤喝。美国也好,中国也好,都在看新经济。但是究竟什么形态的新经济能够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还需要从一大堆东西中去伪存真。一些现在看起来好像被热炒得有些悬的东西,其中有一些一定会一骑绝尘,而其他就可能真的悬了。

好了,这个系列就告一段落吧。以后慢慢聊!

话题:



0

推荐

李鹰

李鹰

33篇文章 14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供职于某大型金融机构。以文会友,不谈公事。

文章
  • 文章归档
2009年 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