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有一首曾经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最后的收尾是:“亲爱的领袖毛主席,和我们一起,过呀过那快乐的节日。”我记得很清楚的是,这是我小学一年级音乐课的内容之一。最初学唱的时候我们都按原有歌词进行。忽一日,称有听课老师或领导来。音乐老师急召小朋友们,将原词中“毛”改成“华”,并令我等多次重复,以便尽快形成条件反射,不至到时候出现错误。

我一直觉得我是很少的一批把这首歌打扮成亲爱的领袖华主席的小朋友们之一。当然,这个事件本身很好理解,虽然后来直到现在有许多人把这种情况视为教育的政治化或者泛政治化。

音乐课如此,语文课当然更加任重道远。近日鲁迅作品能不能“被缩减”成为一场争议的由头。据不完全统计,支持者认为鲁作学生读不懂、老师教不好、有政治化嫌疑,还有人说鲁迅是当代愤青的祖师爷,读多了不好,还有人说课本要反映时代特点,云云。反对方认为鲁作本身价值高,教学问题应该在教学环节解决,比如提高教师讲解鲁迅作品的素质。比较奇怪的论者是把鲁迅和脊梁放在一起琢磨,有人担心鲁迅“被缩减”导致脊梁断了,立刻有人出来要求把鲁迅去脊梁化,要求让鲁迅走下神坛。挺有趣的。

我是很喜爱鲁迅的作品的。对于我来说,中学阶段的选本根本不能足够满足我对鲁迅的阅读欲望,于是常常做全面的鲁迅作品的课外阅读。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有一大批关于鲁迅的研究文章,百花齐放的,早已还原鲁迅本色,这些都没有导致我的弃读。相反,当我后来在写作论文的时候出现晦涩词句导致我的导师拿侯外庐先生做例子跟我说事儿的时候,我自己很清楚,是鲁迅先生文字的影响在作怪。

但是读鲁迅、理解鲁迅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这是不争之事实。在中学阶段选鲁作、讲鲁作是否有效果(而不是是否有意义)确实需要思索和实践。我想,名篇是必需的,但是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做好讲解的充分准备。与此同时,也许需要由教师开列出大量的必读书单,包括鲁迅的其他作品,他所处时代的历史资料,以及他的论敌的作品。我觉得一些人说的课本要反映时代特点是纯粹热昏的胡话,象人人都叫嚷创新而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一样。中学语文要的是经典,是文字基础、思考能力和布局谋篇方法的综合能力培养。但是如果课本或者教师能够将所选文章的时代背景交代清楚,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真正可以达到所谓文科综合的效果,这倒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

有人说鲁迅在中学课本中的存在主要是政治性因素在起作用。我的中学课本有一些真的很政治的文章,比如说“那是北京吹来的春风”之类。这些先于鲁迅作品被缩减。我看那些文章被冠以政治性的称号也许未必十分恰当,说他们是对时代精神的浅薄注解同时义不容辞的充满了时代感倒是合适的。鲁迅作品不一样。无论缩减还是增加,无论我们对那一种观点持有支持意见,都不可避免的带上政治化的烙印。越是强调越是招摇。以去政治化的口径缩减之其实是政治化倾向暴露得最为露骨的。

希望象那家出版社所说的,所谓缩减鲁迅作品的话题是个伪话题。

话题:



0

推荐

李鹰

李鹰

33篇文章 14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供职于某大型金融机构。以文会友,不谈公事。

文章
  • 文章归档
2009年 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