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人大90年代初的一项品牌赛事的名称。校园歌手大奖赛性质。

最初的一届是在我们这个年级尚在风云之际时鼓捣出来的。承办者是工业经济系学生会。我跟一位工经系的校友兼同事说起这个选题的时候,他颇兴奋地说这是工经系的传统节目。我立马纠正他说是承办不是主办。不过事实很可能是发生了某种变迁,从最初的承办到后来的主办。这种事情是常见的。

从当年的盛况可以想见这个名称本身很符合学生们白衣飘飘的心态。那时候世界还是我们的,这个名号里有蓝天,有白云,有风,有歌,重要的是,还有我。其实当年曾经挺被关注的谁谁谁第一第二第三名的问题现在想都想不起来了,然而这个活动本身,还有充满意象的品牌令我记忆犹新。

成为校园歌手是大家不甚功利的普遍愿望。一位在人大大大小小演出活动中获奖并为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师兄级歌手临近毕业时,学生会专门为他搞了一场告别演唱会,这令我们为之沸腾。看着这位名字很象一种杀虫剂的师兄民族、流行一概搞定,一会儿劲装,一会儿军装,一会儿中山装的走来走去,我们都很为自己毕业前可能的前途而高兴。

实际上一直到我毕业,没有见到任何其他同志享受过这样的待遇。我想现在的毕业生工作成忧,或许心境跟那个年代颇不同吧。

一项有吸引力的事业是创作校园歌曲。校园民谣的出版和流行似乎在1993年前后,它的出现源自之前一段时间诸多高校学生间流传的作品和充满朝气的创作群的存在。我的一位有才的兄弟也写过,应该说歌词很诗意,曲调很上口,没有流行到小圈子之外的原因恐怕是太自我。后来这位兄弟窜去了美国,好象还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生活,之后是回国、创业,也曾见过一两面,再之后就淹没在互联网bubble中了,至今已下落不明(有知情者请留言告知线索)。

[subtitle=]

那个时候他曾经是我们一个七八人的小队伍中的老四。小队伍的组成时常会有变化,这个老四基本上保持到毕业前夕的最后阶段,直到消失。我的书柜里现在还有几本这位四哥借给我的书,朦胧诗选、艺境、众妙之门之类,显示当年的清隽。其中比较有趣的是那本朦胧诗选,我借自老四,而书内有题签,是某我并不认识的人赠给另一我同样不认识的人的。这样一来,线索变得十分漫长而扑朔迷离。记忆中,身边的人们,面目开始模糊。

在风载我歌行的年代,象牙塔里充斥着各种思索,人们通常在求学的高级阶段,突然看见了很多现实,于是为各种所谓“意义”问题困扰,并且利用各种资源试觅答案。如果没有结果,就会引用大哲之言,如称“未知生焉知死”之类安慰自己勉励他人。一位师兄,偶尔托我帮他寄个信啥的,应该就是此道中人。我很以为他的未来是艰难思索的,贫穷而桀骜。但是当我之后的某一天接到他的电话时,发现他基本全面入世了。他告诉我,停止思考反而问题迎刃而解,生活蒸蒸日上。现在他的家具厂已经在谋划着对其他企业的收购之类最入世的问题了。

思考随风,飘飘摇摇。风载着歌载着我们,象蒲公英种子一样遍撒。走得再远也不过是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一项机缘,追求常常显示出软弱的样子,在定命面前溃败。我在这里生长,你在那里生长,我们毫不相干,和我们自己的选择也毫不相干。事实上,风也不知情。然而,一旦愿意稳下身形,就如同停止思考,从风间直堕下来,反倒有了脚踏实地的机会,让现实与我们自己的选择慢慢开始建立相关。这很悖论,不过这是真的。

话题:



0

推荐

李鹰

李鹰

33篇文章 14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供职于某大型金融机构。以文会友,不谈公事。

文章
  • 文章归档
2009年 33篇